Search

在餐廳吃飯,聽到旁邊大概5歲的小男孩問他的爸爸媽媽:「這是什麼食物呀?」
他重複了一,兩次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在餐廳吃飯,聽到旁邊大概5歲的小男孩問他的爸爸媽媽:「這是什麼食物呀?」
他重複了一,兩次。

他的媽媽:「你吃過好幾次了,根本知道是什麼食物,明知故問,煩不煩?」
抱著妹妹的爸爸不耐煩地回:「對呀,不要再問,你快吃飯啦!」

不是專家,是閲讀書本學習照顧小孩的知識告訴我,這位小男孩背後有兩個意思:
1. 因為爸爸媽媽都照顧妺妹,他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。
2. 他很想和父母聊天,卻找不到話題。

兩者大致相同,就是想得到父母的關心。看到這些狀況,內心會痛。在幻想這個小男孩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。當他想有人聆聽、和人溝通的時候,連最親的父母都叫他閉嘴。久而久之,他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?還會懂得聆聽別人、看到他人的痛苦嗎?

我知道,為人父母真的很忙,很辛苦,未必時刻保持冷靜,做個完美的爸爸或媽媽。我們都有情緒和疲勞的時候。只是這對父母冷靜下來時又會否認錯?好好告訴那小男孩當時只是不耐煩?再次好好和他傾訴?

已經成為家長的大人們,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世界如此多問題?其中包括是那個「問題人物」,在成長環境𥚃沒有人關心與聆聽,常常被忽略,於是他們根本不懂為什麼我要愛別人?不然就是被寵得沒有獨立思考、自私自利。

讀教育書,看教育的科學研究文獻、搜尋經驗者分享等等學習育兒方式。絕對不是想像要自己孩子成才、多聰明,多完美!是內心經常害怕,教出一個殺人犯之類⋯⋯ 心底只想小孩是個道德觀念正確的人;再多一點,至少是個正面,讓周遭溫暖的人。

各種殘忍新聞,真心希望更多家長、教育者思考教育真諦。透過反思過去的教育方式,有什麼錯誤,導致社會問題發生;做父母更要經常審視自我深處,過去接觸的教育,造成我們人生,人格有什麼影響,然後盡力修正。再研究什麼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,好好關心孩子。關心不是溺愛,是他們有需要時,能夠會好好聆聽和溝通。

當然每個小孩都有屬於他們的性格與命運。但在如此荒謬的世界,前提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父母,怎樣能教養出一個有愛心、懂判斷是非黑白的小孩。很多時,我也做得不好,同時未能見證做法是否正確。只是經常提醒自己,這個責任遠比想像中重大,必須很用心用功。相信問心無愧,努力不懈,其他都是天意。

渴望在未來的世界,對人友善、令人溫暖的成人並不是異類。家長們一起創造教出有愛的人類好嗎。

#媽媽心情
#大媽講道理
#大媽kinkifish説道理
#教養問題
#育兒生活
#心情分享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嫁到桃園生活6年,開心Share下!鍾意香港台灣、飲飲食食、美容等等千其唔好錯過~~仲可以深入了解台灣生活好與壞!
View all posts